1. 首页 >  中国古诗词 >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1076年中秋节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以下是这首词的内容和解读:

### 原文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解读
这首词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开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现了他对月亮的好奇和对宇宙的思考。接着,他想象自己乘风归去,但又担心月宫的寒冷,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留恋。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道出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规律。最后,他希望亲人能够长久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1^][^2^][^3^].

这首词不仅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还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时的旷达胸怀和乐观态度。你对这首词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Generating answers for you...
{"web_search_results":[{"title":"水调歌头原文|翻译|赏析_苏轼古诗_古诗文网","snippets":["水调歌头原文|翻译|赏析_苏轼古诗_古诗文网 水调歌头 作者: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 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 (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 苏轼 的弟弟 苏辙 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 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 屈原 的《天问》和 李白 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 王逸 《楚辞章句·天问序》)。 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 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 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 王安石 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 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 瞿笑曰:‘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叫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 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url":"https://www.gushiwen.cn/GuShiWen_4f0088c6b2.aspx"},{"title":"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_苏轼_古诗文网","snippets":["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_苏轼_古诗文网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 一作:偏向)——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632c5beb84eb.aspx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 一作:偏向) 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 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 苏轼 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 王安石 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 苏辙 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参考资料: 完善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611-614页 赏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创造出一个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 这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的作品,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他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从艺术成就上看,这首词构思独特,畦径独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公认的中秋词中的佳作。 全词以咏月为中心,展现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 同时,词人表达了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意境清新,富有哲理和人情味。 这首词的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自然情感的流露。 此首词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全篇皆是佳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3b99a16ff2dd.aspx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870篇诗文 ► 4830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宋代·苏轼《贺新郎·夏景》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30ee75b124cc.aspx 贺新郎·夏景 苏轼 〔宋代〕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完善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宋代·王安石《示长安君》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b84e1d2bdb3d.aspx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宋代〕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完善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宋代·范成大《横塘》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1ddfa97c32c3.aspx"],"url":"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aspx?id=632c5beb84eb"},{"title":"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百度百科","snippets":["《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 苏轼 创作的一阕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中秋 ,当时作者在 密州 (今山东诸城) 超然台 上 。 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 苏辙 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 哲理性 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6%98%8E%E6%9C%88%E5%87%A0%E6%97%B6%E6%9C%89/9634137"},{"title":"《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解读 - 瑞文网","snippets":["《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解读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data":{"Date":"2023-2-5 00:00:00"},"url":"https://www.ruiwen.com/wenxue/shuidiaogetou/163120.html"},{"title":"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_宋词","snippets":["《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题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由 苏轼 创作,被选入《 宋词三百首 》。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url":"https://www.shicidaquan.com/Article/songci/201205/4680.html"}],"question_answering_results":[{"title":"《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解读 - 瑞文网","snippets":["《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解读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url":"https://bing.com/search?q=%e3%80%8a%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6%98%8e%e6%9c%88%e5%87%a0%e6%97%b6%e6%9c%89%e3%80%8b+%e8%8b%8f%e8%bd%bc+%e5%86%85%e5%ae%b9%e5%92%8c%e8%a7%a3%e8%af%bb"}]}
Searching the web for: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内容和解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临夏教育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