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中国古诗词 >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著名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内容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时所见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深远思考。诗文原文如下: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译文**:
站在高楼上,我看到太阳慢慢地落在山的那一边,而滔滔的黄河则向着大海奔流。
如果想要看得更远,就应该再往上爬,登上更高的一层。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



**解读**:
这首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眼前的山景和河流。诗人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广阔的河山景色浓缩在短短的十个字中,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高远目标的精神。这不仅是对视野的渴望,也是对知识、智慧、人生经验的追求。诗人鼓励人们要有不断攀登、不断探索的精神,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这首诗不仅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意境影响了后世,也成为了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名句。王之涣通过这短短二十字的诗,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广阔的胸襟[^1^][^2^]。
Generating answers for you...
{"web_search_results":[{"title":"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_王之涣古诗_古诗文网","snippets":["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_王之涣古诗_古诗文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c90ff9ea5a71.aspx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 王之涣 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也有说法是这首诗乃朱斌所作。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之势;后两句写意,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合得天衣无缝。 诗人在受到大自然震撼之后,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登高放眼,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此诗篇幅虽短,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637fa1f1b67a.aspx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 6篇诗文 ► 12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崔颢《黄鹤楼》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b0d3f72465ef.aspx 黄鹤楼 崔颢 〔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完善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唐代·李商隐《菊花》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6d4f2e82a523.aspx 菊花 李商隐 〔唐代〕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完善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唐代·王维《春中田园作》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6f2836c5d2b8.aspx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唐代〕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完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也有说法是这首诗乃朱斌所作。"],"url":"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c90ff9ea5a71.aspx"},{"title":"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诗作)_百度百科","snippets":["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诗作)_百度百科 登鹳雀楼 播报 编辑 讨论 唐代王之涣诗作 展开 10 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 王之涣 (一说 朱斌 )的诗作。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此诗篇幅虽短,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作品名称 登鹳雀楼 作品别名 登楼 出 处 《 全唐诗 》 作 者 王之涣 、一说朱斌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体裁 五言绝句 字 数 20 课本阶段 小学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注释译文 ▪ 词句注释 ▪ 白话译文 3 创作背景 4 作品鉴赏 ▪ 整体赏析 ▪ 名家点评 5 作者简介 6 轶事典故 ▪ 作者受疑 ▪ 王诗朱领 ▪ 名楼赛诗 ▪ 古诗今用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登鹳雀楼 ⑴ 白日依山尽 ⑵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⑶ ,更上一层楼 ⑷ 。 [1-2]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 蒲州府志 》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⑵白日依山尽: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⑶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指眼界宽阔。 ⑷更:再。 [3] 白话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4]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属河北)县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学者 李希泌 推测,鹳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 [5-6]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登鹳雀楼》书法作品(3张)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 在《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 空海 在《 文镜秘府论 》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沈德潜 在《 唐诗别裁 》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 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 梦溪笔谈 》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 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周复纲 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3] 名家点评 宋代李颀《 古今诗话 》: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7] 明代 胡应麟 《 诗薮 》:对结者须意尽,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着一语不得乃可。 [7] 明代 李攀龙 《唐诗选》:玉遮曰: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 [7] 明代 袁宏道 《唐诗训解》:结语天成,非可意撰。 [7] 明代 唐汝询 《 唐诗解 》: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 [7] 明末清初 周珽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大豁眼界。 [7] 明末清初 黄生 《 唐诗摘钞 》: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7] 明末清初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7] 明末清初 徐增 《 而庵说唐诗 》:作诗最要眼界开阔。 鹳雀楼,今在河中府。 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已极壮观。 而之涣此作,亦遂写煞。 [7] 清代吴煊、 黄培芳 《唐贤三昧集笺注》:上二句横说楼所见之大,下二句竖说楼所临之高。 [7] 清代 沈德潜 《 唐诗别裁 》: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7] 清代 黄叔灿 《 唐诗笺注 》:通直写其地势之高,分作两层,虚实互见。 沈存中曰:“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 ”上十字大境界已尽,下十字以虚笔托之。 [7] 清代 李锳 《 诗法易简录 》:先写登楼,再写形胜、便嫌平衍,虽有名句,总是卑格。 此诗首二句先切定鹳雀楼境界,后二句再写登楼,格力便高。","《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 王之涣 (一说 朱斌 )的诗作。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此诗篇幅虽短,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9%BB%E9%B9%B3%E9%9B%80%E6%A5%BC/5590"},{"title":"《登鹳雀楼》王之涣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 古诗学习网","snippets":["作品简介《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data":{"Date":"2016-8-26 00:00:00"},"url":"https://www.gushixuexi.com/doc/5604.html"},{"title":"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解析 - 百度文库","snippets":["《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的诗作。 此诗篇幅虽短,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前二句写诗人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url":"https://wenku.baidu.com/view/92b7cd3d04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b.html"}]}
Searching the web for: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内容和解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临夏教育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