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资讯 >       唯一单位!同济大学科研成果再登《自然》[^1^]

唯一单位!同济大学科研成果再登《自然》[^1^]

唯一单位!同济大学科研成果再登《自然》[^1^]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同济大学是一所享誉国际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科研实力和成果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认可。近日,同济大学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再次登上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2^],这是继今年3月份同济大学与中科院物理所合作的关于拓扑绝缘体的研究发表在《自然》上之后的又一次突破。同济大学国家自然基金

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是由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旭辉教授和卢义康教授领衔的,他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一种120kW级的燃料电池可变喉口引射器,实现了燃料电池系统的高效率和高可靠性。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自然》的子刊《自然·能源》[^3^]上,题为“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a variable throat ejector for fuel cell systems”(燃料电池系统的可变喉口引射器的设计与性能)。自然计量单位包括

唯一单位!同济大学科研成果再登《自然》[^1^]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具有高效率、低污染、可再生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然而,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受到了氢气和空气的供给方式的制约,传统的压缩机或鼓风机等供气设备存在着能耗高、噪音大、可靠性低等问题,限制了燃料电池系统的广泛应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王旭辉教授和卢义康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喉口引射器的燃料电池供气方案,利用燃料电池的排气动能驱动引射器,实现了氢气和空气的自动调节和高效输送,大幅提高了燃料电池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他们设计了一种120kW级的燃料电池可变喉口引射器,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证明了其在不同工况下的优异性能,为燃料电池系统的工程化和商业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这项研究成果是同济大学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同济大学在《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的第十篇论文,充分展示了同济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济大学将继续秉承“同舟共济、求真务实”的校训,坚持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临夏教育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