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中国古诗词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首抒发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的词,出自宋代诗人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首抒发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的词,出自宋代诗人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抒发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的词,出自宋代诗人苏轼。这首词的内容和解读如下:水调歌头中直接写明月的句子是

- 词牌名:水调歌头。水调是一种古代的曲调,用于歌唱。水调歌头是一种词的格律,共有八句,每句十字,平仄不限,韵脚为仄声。
-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他的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风格豪放自然,富有个性和创新。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节,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派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即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 内容要点:这首词以月起兴,以与弟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情怀。全词分为两段,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悟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受客观存在的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语言特色:这首词的语言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 用典丰富。词中有许多借用或改编自古典文学的典故或诗句,如“明月几时有”出自《诗经·召南·采蘩》,“把酒问青天”出自李白《把酒问月》,“我欲乘风归去”出自屈原《离骚》,“高处不胜寒”出自李白《行路难》,“起舞弄清影”出自李白《月下独酌》,“何似在人间”出自李白《长相思》,“不应有恨”出自《诗经·小雅·角弓》,“何事长向别时圆”出自李白《长相思》,“人有悲欢离合”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氓》,“月有阴晴圆缺”出自《诗经·小雅·谷风》,“此事古难全”出自李白《长相思》,“但愿人长久”出自白居易《长恨歌》,“千里共婵娟”出自张九龄《望月怀远》。这些用典既增加了词的文采和韵味,又与词人的情感和思想相呼应,显示了词人的博学和才华。
- 比喻生动。词中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如“把酒问青天”比喻词人的孤独和无奈,“我欲乘风归去”比喻词人的超脱和幻想,“又恐琼楼玉宇”比喻词人的畏惧和矛盾,“起舞弄清影”比喻词人的欢乐和自娱,“转朱阁,低绮户”比喻月亮的运动和变化,“照无眠”比喻词人的失眠和忧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比喻人生和自然的变化和规律,“千里共婵娟”比喻词人与弟弟的思念和祝福。这些比喻既富有诗意和想象力,又具有哲理性和深刻性,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音韵和谐。词中有许多押韵和对仗的词句,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临夏教育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