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抒发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的名篇,出自宋代词人苏轼[^1^]。以下是对这首词的内容和解读:长恨歌是一首七言什么
-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与弟弟苏辙分别已经七年,没有见面的机会。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乘酒兴写下了这首词,同时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2^]。
- 这首词的上阕以月起兴,以问句开头,表达了词人对明月的好奇和向往。他拿着酒杯遥问苍天,明月几时有?不知道天上的宫阙现在是什么年代?他想乘风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那里太高太寒,不如人间温暖。他起身舞蹈,玩赏着自己的清影,感叹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3^]。
- 这首词的下阕以月为媒,表达了词人对亲友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他描写了月光如何照耀着无眠之人,不知道月亮有没有恨意,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他说人生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是古来难以完美的事情。他只希望人能长久地活着,千里之外也能共赏明月[^4^]。
- 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流畅,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如“我欲乘风归去”、“起舞弄清影”、“转朱阁”、“低绮户”等。这首词也体现了词人的豪放派风格,表达了他的超脱自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5^]。山居秋暝是一首什么言什么
[^1^]: [3](^4^)
[^2^]: [1](^1^)
[^3^]: [2](^2^)
[^4^]: [3](^3^)
[^5^]: [4](^4^)
-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与弟弟苏辙分别已经七年,没有见面的机会。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乘酒兴写下了这首词,同时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2^]。
- 这首词的上阕以月起兴,以问句开头,表达了词人对明月的好奇和向往。他拿着酒杯遥问苍天,明月几时有?不知道天上的宫阙现在是什么年代?他想乘风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那里太高太寒,不如人间温暖。他起身舞蹈,玩赏着自己的清影,感叹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3^]。
- 这首词的下阕以月为媒,表达了词人对亲友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他描写了月光如何照耀着无眠之人,不知道月亮有没有恨意,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他说人生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是古来难以完美的事情。他只希望人能长久地活着,千里之外也能共赏明月[^4^]。
- 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流畅,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如“我欲乘风归去”、“起舞弄清影”、“转朱阁”、“低绮户”等。这首词也体现了词人的豪放派风格,表达了他的超脱自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5^]。山居秋暝是一首什么言什么
[^1^]: [3](^4^)
[^2^]: [1](^1^)
[^3^]: [2](^2^)
[^4^]: [3](^3^)
[^5^]: [4](^4^)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临夏教育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